灸法是针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一谈到针灸就想到针刺,实际上灸法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 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临床上可以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痛经等。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患者,如膝盖凉痛、肩膀凉痛、小腹凉痛、腰背凉痛、四肢凉痛,遇热痛减,经抽血化验,多无风湿、类风湿等病,属于中医“痹证”范围,均可采用灸法治疗。
2.扶阳固脱
临床上多用于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崩漏、带下等。
3.清瘀散结
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
4.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
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此说明灸法可起防病保健的作用,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内经·素问》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流感来临之际,我们不妨灸灸自己的足三里、大椎等穴,通过增强体质,达到防病的目的。
二、灸法的种类
(一)艾柱灸
将纯净的艾绒捏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柱,每燃烧一个艾柱,称为一壮。艾柱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 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
(1)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后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针灸资生经》说:“凡着艾得疮,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可见灸疮的发和不发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古人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的就是如果要想使人不生病,足三里穴就得经常化脓灸,以至于穴位表面皮肤很少愈合干燥。因为此灸法后遗有瘢痕,现临床多不应用。
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如近来人们流传的一种保健方法,在脐部放上食盐,盐上放置姜片,姜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柱或艾条施灸就是这种灸法,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二)艾条灸
临床上用艾条灸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就是这种方法。我们平时保健也可用艾条灸,方便无创伤,以穴位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三)温针灸
在针尾上插上一小段艾条点燃,使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四)温灸器灸
临床上灸箱灸就是这种灸法。
(五) 其它灸法
又称非艾灸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灯火灸。即取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点燃后快速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叭的声响可重复1次。临床上用灯火灸点颊车穴治疗痄腮或阿是穴治疗带状疱疹均为良好疗效。
2、 天灸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我们三伏天,“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哮喘就是用的这种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