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科普】孩子频繁眨眼、吸鼻、清嗓子是“坏毛病”吗?
2023-10-10     作者:刘平   来源: 南阳市妇幼保健院

 2023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世卫组织在2019年曾联合发布数据显示:全球10至19岁青少年共12亿,其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抑郁障碍占3.0%以及抽动障碍占2.5%。







      儿童健康管理中心近期接诊了一名9岁的康康(化名)。康康在半年前就出现了眨眼、努嘴、吸鼻、清嗓这些症状,康康的症状从最初的眨眼到清嗓、努嘴不断就诊,症状反而越来越多,近两个月又增加了难以启齿的动作,导致每天放学回家内裤潮湿。通过进一步了解孩子性格特点、症状表现结合测评问卷等,孩子“抽动障碍(中-重症)”诊断成立。经过共同商定,决定采用CBIT的方法,半月后复诊,康康已经保持一周内裤干燥,眨眼、清嗓的问题也减轻了80%。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康康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抽动症即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神经疾病,患病率为1%-7%,多见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5-8岁最多见,10-12岁最严重,青春期逐渐缓解。抽动症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脑内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进而引发抽动障碍。CT和MRI等发现了基底节、额叶、颞叶和边缘系统等特殊部位的发育异常,以及遗传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可发生引发抽动障碍。因此对抽动症的治疗,必须从多个环节、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第一次的抽动表现往往是始发于眨眼睛、闻东西、清嗓子或者咳嗽,伴随一些怪异的表情或者动作。但这并非孩子的“坏毛病”。随着孩子抽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波动都会越来越大。孩子在早期发病的时候,可能仅仅是单纯的频繁眨眼,会被家长误认为是眼部的疾病。抽动症不一定会对孩子造成直接伤害,但抽动的行为往往易受他人关注,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对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适应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我们了解了儿童抽动症可能引发的心理负担,那么,接下来什么状态才算精神心理健康呢?个体能够恰当的评价自己,能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的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家长如何在生活中防范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呢?1、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根据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势利导,尊重孩子,用心倾听、陪伴、共情和交流,让孩子及时、开放地分享想法和感受,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2、家长可以通过阅读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父母养育方式、亲子沟通以及和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相关的科普书,学习一些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3、当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无法自我调节,家长帮助也收效不大时,建议前往专业的医院接受系统的疏导和治疗。




图片源自网络


文:   刘   平 儿童健康管理中心

编校:许鸿博 宋林琳

审核:徐   进 赵静丽


友情链接: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工农路312号
电话:0377-63200139
豫ICP备06001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