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母乳喂养,共同坚持
今年的8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主题是“母乳喂养,共同坚持”。目的是倡导全社会、多部门、多层次、多方面促进母乳喂养。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已成为全球共识。为了使母亲能够开始并维持长达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世卫组织和儿童基金会建议:
1.在婴儿诞生一小时之内开始母乳喂养;
2.纯母乳喂养——即不喂给婴儿除母乳之外的任何食物或饮料,甚至不喂水;
3.根据需要进行母乳喂养——即无论白天或是晚上,实行母婴同室,婴儿一旦有需要就要进行喂养;
4.无需奶瓶、橡皮奶头或安慰奶嘴。
(一)母乳喂养的8大好处
1.母乳蛋白质中,乳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最适合新生儿和早产儿的需要,保证氨基酸完全代谢,不至于积累过多的苯丙氨酸和酪氨酸。
2.母乳中半光氨酸和氨基牛磺酸的成分都较高,有利于新生儿脑生长,促进智力发育。
3.母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易吸收,钙磷比例适宜,糖类以乳糖为主,有利于钙质吸收,总渗透压不高,不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4.母乳能增强新生儿抗病能力,初乳和过渡乳中含有丰富的分泌型IgA,能增强新生儿呼吸道抵抗力。母乳中溶菌素高,巨噬细胞多,可以直接灭菌。乳糖有助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生长,乳铁蛋白含量也多,能够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和活性,保护肠黏膜,使黏膜免受细菌侵犯,增强胃肠道的抵抗力。
5.增强母婴感情,使新生儿得到更多的母爱,增加安全感,有利于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研究表明,吃母乳的新生儿,成年以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几率,要比未吃母乳者少得多。
7.母乳喂养可加快妈妈产后康复,减少子宫出血、子宫及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概率。
8.母乳喂养在方法上简洁、方便、及时,奶水温度适宜,减少了细菌感染的可能。
(二)母亲保持充足的乳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产后尽早与婴儿接触,并给予频繁吸吮。
2.母婴同室、按母婴双反的需要哺乳。
3.掌握喂哺技巧,坚持夜间哺乳。
4.不用奶瓶、不喂糖水和牛奶。
5.产后1~2周内,哺乳后多余的奶汁要排空。
6.注意营养:多吃些能促进乳汁分泌增多的事物,如鲫鱼、猪蹄、鸡及其汤汁,黄豆、豆腐、丝瓜、核桃仁、芝麻等。
(三)特殊情况下如何母乳喂养?
1.乙肝:如果母亲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则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85-90%,如果母亲乙肝病毒e抗原阴性而表面抗原阳性,则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32%。肝功能正常,母婴阻断后可以母乳喂养。
2.艾滋病:我国提出的婴儿喂养政策是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
总之,母乳喂养是大自然赋予母亲的神圣权利;也是母亲送给爱儿的第一份深厚的礼物!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和继续母乳喂养到2岁或以上对于增加母子之间的感情、预防奶胀、避免母乳外的食品使婴儿吸吮次数而引起母亲乳汁分泌不足、增加婴儿的免疫力,预防感染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第二版 促进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初乳?初乳的性质及重要性
1.初乳是母亲产后5天内产生的乳汁。
2.初乳的性质及重要性
(1)丰富的抗体(保护婴儿,防止感染及过敏)
(2)许多的白细胞(抵抗感染)
(3)前列腺素、低聚糖等(促胎粪排除,有助于减轻黄疸)
(4)生长因子(帮助肠道成熟、防止过敏及乳汁不耐受)
(5)丰富的维生素A(减轻感染的重要性,预防眼病)
(二)母乳喂养的3个关键时期
1.出生后60分钟内开始母乳喂养。
2.出生至6个月所坚持的纯母乳喂养。
3.6个月后添加适当的辅助食品,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24个月及以上。
(三)母婴分离时,为了保持乳汁分泌,母婴应如何做?
按需哺乳,母婴分离每天挤奶24小时内不少于6—8次或更多。
(四)正确的挤奶方法
1.洗手,准备一个广口容器。
2.采取舒适的体位,坐位或立位。
3.帮助射乳反射,嘱产妇喝些热饮,热敷、按摩、拍打乳房,按摩产妇背部。
4.大拇指放在乳晕上距乳头根部2厘米处,食指放在对侧,其余手指托着乳房,拇指与食指向胸壁方向轻轻下压、对指挤、松弛,手指反复一压一放。沿乳头依次挤压所有的乳窦。挤压时手指一定要固定,不要在皮肤上滑动。
5.挤奶时间要充分,每次20—30分钟为宜,双侧乳房交替进行。
(五)母乳的储存与温热方法
1.新鲜母乳(室温:25—27℃,可保存4小时,15—25℃,可保存8小时)。
2.冷藏母乳(冰箱冷藏室2—4℃的条件下,母乳可保存24小时。要将母乳用母乳保存袋储存起来,放在冷藏室最冷处)。
3.冷冻母乳(母乳放在≤-18℃的冷冻室内时,在3个月之内喂哺自己的婴儿是安全的,不需进行消毒。
(六)产妇上班后如何坚持母乳喂养?
妈妈上班前的一段时间要学会挤奶和储存母乳的方法,等到上班后妈妈不在婴儿身边的时候就吃储存的母乳,母亲下班后又可以在乳房上亲自喂哺了。
(七)母亲怎样得到有关母乳喂养的帮助?
1.产后42天,母婴来院作产后复查;
2.母乳喂养咨询门诊;
3.家庭访视(产后15天);
4.电话回访等。